相關資訊
綠碳減量方法注新血森林經營、竹林經營上線
為引領國內產業順應國際對氣候變遷議題的推動方向,農業部積極於113年初提送加強森林經營、竹林經營、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海草復育、紅樹林復育等5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予環境部審議並經28日環境部召開「溫室氣體抵換專案及自願減量專案審議會」審議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等兩項自願減量方法,作為森林與竹林經營所增加之碳匯轉換為自願減量額度的工具,提供林業及竹產經營誘因,並引導更多企業與團體參與自然碳匯作為,助攻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森林經營與竹林經營:雙重碳匯價值
農業部表示,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碳匯是指「將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自排放源或大氣中持續移除後,吸收或儲存之樹木、森林、土壤、海洋、地層、設施或場所」,可有效抵減溫室氣體排放量。該部主責國家淨零排放之「自然碳匯」關鍵戰略,透過森林、土壤、海洋(含濕地)等3大領域推動,提供有意投入增加自然碳匯領域相關工作者額外的附加誘因,期完善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機制中自然碳匯相關減量方法,作為增加碳匯的成效轉化為自願減量額度(俗稱碳權)的工具。
臺灣擁有近220萬公頃森林、18萬公頃竹林,森林碳匯資源豐富,本日審議通過的「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減量方法是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林業試驗所共同撰擬提出,於既有森林進行經營管理之強化,透過如間植、刈草、林分密度管理、疏伐、修枝、收穫及其他森林經營措施等作為,增強森林碳吸存及儲存能力。此外,竹林則具有生長快速、固碳能力高等特色,由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與農業部林業試驗所,以公私協力ESG合作模式撰擬提出「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減量方法,藉由撫育作業、調整立竹密度及維護竹林健康等經營活動,使其於生長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並製成竹產品將碳固定下來,成為天然的減碳工具。
自然碳匯效益多元,公私協力共創效益最大化
農業部指出,自然資源在全球氣候變遷挑戰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自然碳匯累積的效益不僅止於碳,其更兼具如棲地復育、生物多樣性、國土保安、水源涵養、景觀等多元效益,為了最大化自然碳匯多元效益,並有效推動國內應用自然碳匯減量方法申請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農業部已規劃於114年提供補助經費,期鼓勵企業與農民團體合作來參與專案註冊申請,不僅提供企業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CSR)、揭露ESG績效及碳抵換等需求,也創造自然碳匯轉化出碳減量價值之可能,助力我國邁向2050淨零排放。
資料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農情關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