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訊

2024-01-09

菇蕈生產整合循環利用邁向淨零減排

為循環利用使用後的菇蕈太空包,種苗改良繁殖場透過菇蕈栽培、太空包回收及作物生產三方面的異業整合,實現新社區菇蕈永續農業循環生產場域,並減少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年試辦內容估計已成功回收使用2,560公噸剩餘資材,及減少1公噸以上二氧化碳排放。

      種苗場表示,臺中市新社區因氣候環境適宜,是全國最重要的太空包杏鮑菇及香菇產區,年產量高達2,700公噸,占全臺產量半數以上份額,因此新社又有「香菇的故鄉」美名。然而,使用後的菇蕈太空包過往未經妥善回收處理,發生太空包隨意棄置、就地掩埋或露天焚燒等不當處置,衍生環境問題,現今使用後的菇蕈太空包則由立案合格回收場回收富含有機質的香菇木屑重新利用。

       種苗場指出,為與地區農產業共榮,及達成2040年農業淨零的重大政策目標,該場建立低碳永續循環場域,每年執行40公頃玉米採種供應國內種植需求,除成品種子外,也有10-20%玉米穗軸產出,為良好的菇蕈栽培填充介質,可減少菇包填充所需樹木砍伐與進口料源數量。此外,玉米採種栽培田區也進行測試使用合作廠所開發菇包混拌禽畜糞便複合肥料,替代慣行肥料種類,初步測試結果產量良好,能進一步堆疊擴大農業剩餘資源利用,最後香菇木屑可單獨造粒,或與果樹修剪枝條及玉米粉塵渣粕混合壓製生質燃燒粒,此類生質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與植物生長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平衡,故被視為零排放,屬綠色潔淨再生能源。

       我國農業部門碳排放占比不及3%,卻是現今推崇「自然為本」減少碳排放的最佳解方。透過異業整合的生產方式調整,可有效應對區域性使用後太空包、果樹枝條、禽畜糞及植物渣粕等大宗農業剩餘資源開發利用,後續將持續擴大試辦規模,與建立商業運轉模式推行至其他菇蕈產區,並透過科學量測方法估算驗證可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之環境效益,提升農業淨零減排參與。

  • 聯絡人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副研究員兼科長:陳哲仁
    聯絡電話:04-25825491
    e-mail: jrchen@tss.gov.tw
  • 聯絡人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副場長:劉明宗
    聯絡電話:04-25825402
    e-mail:tzong@tss.gov.tw

 

圖1_菇蕈介質栽培暨玉米採種循環生產體系架構
圖一、菇蕈介質栽培暨玉米採種循環生產體系架構。

圖2_香菇木屑回收再製有機質複合肥料(左)及玉米渣粕壓制生質燃燒粒(右)。
圖二、香菇木屑回收再製有機質複合肥料(左)及玉米渣粕壓制生質燃燒粒(右)。

資料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農情關注站